首先我們就簡單來了解一下獵頭。
一、獵頭,也有不同分工
獵頭公司很多既有獵頭業務,也有普通白領招聘業務和藍領招聘業務。如今市場上獵頭很多,獵頭公司也很多,雖然干的都是革命工作,但實際分工卻又有不同。
公司對白領候選人的分類大約是這樣幾類,相應的“獵頭”(Recruiter)的要求也不同。
職場入門:
剛剛畢業不久,月薪不超過10k的小伙伴,做的大多是助理,專員這樣的基礎崗位。
市場需求量大,所以通常由大規模招聘團隊或者RPO(招聘流程外包)團隊來負責,主要目標是盡可能的把人找到,把簡歷拿到送到客戶那里去。
所以對于這種類型的招聘官來說,要求就是能打電話溝通,能把求職者的簡歷問清楚,有足夠親和力感(hu)召(you)人來面試。
職場老鳥:
有了3-8年經驗(不同行業的情況略有不同,所以范圍比較寬),手頭工作駕輕就熟,開始考慮職業路徑是走管理崗,還是走專家崗的小伙伴們。
這樣類型的候選人在市場上也不少,所以獵頭的核心工作是篩選(Selection)。而這個群體的年薪大多在20萬-100萬,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,有些可能已經升任主管或經理崗位。
和這種候選人溝通,獵頭自己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對崗位和行業的知識,才能夠從候選人中篩出合適的推送給企業。
舉個例子,不少互聯網行業的獵頭,自己也是能敲代碼的。否則傲嬌的工程師們都不愿意搭理獵頭。
這種類型的獵頭公司也很多,知名的包括Hays,Michael Page, Robert Walters,當然之前提到的Manpower,Randstad和Adecco也有獵頭業務。
資深精英:
這些人才在市場上極為稀缺,想要通過發招聘啟事招人基本上是異想天開,只有定點去搜尋他們。
舉個例子,假設家樂福想要招中國市場的總經理,要求是有相關行業經驗和崗位經驗,那么其實可選的范圍就很小了。獵頭需要定點突擊家樂福的主要競爭對手,比如大潤發;或者業務類型相似的公司的總經理崗位。
干這活的,才是最早對獵頭的定義。
這種獵頭已經早已過了去各大網站或者社交媒體發招聘啟事的階段。他們的主要工作變成了與頂尖的候選人維持良好的人脈關系,他們既精通業務,可以和老總們談笑風生;他們也精通世故,候選人家里的情況摸得通透。
我當年有一個外國同事分享國外獵頭的經驗,牛逼的獵頭手里掌握著20-30個資深候選人的關系網,工作內門清,工作外,候選人有什么愛好,有幾個孩子,在哪里讀書,甚至候選人家里的狗叫什么名字,都一清二楚。
獵頭也好,招聘也好,RPO也好,都沒關系。求職者只需要記住一點:獵頭絕不向候選人收費(一旦向候選人收費,獵頭就會傾向于推薦收費高的候選人,而非最合適企業需求的候選人,這對企業也是不利的)。
只要獵頭不問你收費,TA公司網站能檢索到,就別太擔心,畢竟獵頭業務門檻不高,很多資深獵頭都會自立門戶,小獵頭公司滿大街都是。
二、什么樣的獵頭,值得我們交往
到了30多歲,如果在各大平臺上還算活躍,你會發現一年給你打過電話,發過崗位的獵頭可能不下100個,微信里可能也加了幾十個獵頭。但是,
哪些獵頭是好獵頭,值得我們去托付簡歷?
我以多年行業經驗看來,獵頭的專業性大概分這幾個檔次:
1、毫無專業性可言的
舉個例子,你明明是財務,他給你推市場崗位;你明明已經年薪50萬,他給你推20萬的崗位。你明明有家有口在上海,他推薦深圳的崗位給你。
沒有事前的功課,根本不了解候選人。
不了解候選人,其實也沒關系。你可以開口問,做記錄?。?/p>
你做什么崗位?未來職業規劃想去哪種類型的企業,對未來的薪資預期如何。
他心里想的只有自己的崗位,得趕緊填上。自己的KPI得趕緊完成,候選人想要什么?他并不關心。
作為獵頭,明知道人崗匹配只需要了解候選人的預期薪資就夠,但非要孜孜不倦的拿候選人目前薪資,轉手交給企業,而候選人問到企業薪資范圍時,居然用公司機密搪塞候選人。
我理解企業是付錢的那一方,但不代表候選人的感受就不重要,候選人如果感受不到獵頭的誠意,往往不會按照獵頭的建議去做,反而會提高警惕。
2、專業顧問型獵頭
專業的獵頭顧問有一項工作,就是幫助候選人全面了解企業的需求:
企業為什么要招這個崗位?
企業目前圍繞這個崗位的架構如何?
企業最關注的崗位能力是什么?
崗位的直線領導,是什么樣的性格?
崗位是否有潛在的機會或者潛在的坑?
如果獵頭能在面試準備中和你詳細過了以上內容。恭喜你,你遇到了一個靠譜的獵頭,如果ta還愿意和你講一講這個崗位上潛在的風險,這是一個值得長期合作的獵頭顧問。
3、良師益友型顧問
有些顧問,雖然年紀可能沒有我們長,但是因為和很多企業和候選人打過交道,可以說是閱人無數。
這種獵頭,如果愿意站在你的角度給你分析崗位,分析職業規劃,而不是竭力推薦他的崗位,那真是我們求職者的福氣了。建議交個朋友,請人吃個飯啥的,不吃虧。
我評判良師益友型顧問還有一個細節:
不畏懼艱難的溝通。我們往往不愿意去談那些不開心的事情,這種逃避心理誰都有,獵頭顧問也不例外。
絕大部分獵頭顧問,可能面試前溝通頻繁,但如果你因為某種原因沒拿到offer,他也不會來告訴你(這種對話讓人不愉快嘛),從此以后成為你微信里一個靜悄悄的好友,直到下一次他想起來,有一個崗位可以推薦給你的時候。
真正出色的獵頭,不畏懼不愉快的溝通。
他能夠換位思考,了解候選人其實很想知道面試結果,不想干等著,所以他會把面試結果,無論好壞,第一時間告知候選人。
三、如何與獵頭溝通
和獵頭打交道,也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,我總結一下大概這幾點:
1.有禮貌
這其實是幼兒園老師教會我們的東西:與人為善。
請對獵頭友善一點。別拿獵頭當傭人。
的確,獵頭是給我們提供服務的,但人格上并不比我們低一等。
人家賺的是辛苦錢,無論做到什么地位多少年薪,尊重獵頭對你沒壞處。
2.真誠,做個有誠信的候選人
你交給獵頭的簡歷,不要造假。簡歷上有些什么硬傷,可以坦誠和獵頭溝通,通常如果不是致命問題,獵頭會幫忙和企業解釋。
如果接到offer時,同時有好幾個offer,坦誠告知,自己還在思考,沒有做決策。
靠譜的獵頭是能夠理解的。
如果公司給了offer,你最終卻選擇放棄,最好給獵頭一個合理的理由,也可以請對方喝杯茶/咖啡,表示感謝。
獵頭是靠服務賺錢的,如果給你提供了足夠的服務,卻沒賺到錢,每個獵頭都會心生不滿。
平心而論,在朋友幫助我們之后,無論結果如何,道聲感謝是最起碼的禮貌。
我聽說過有簽了offer結果到了上班那天卻玩消失的候選人,甚至刪掉了HR和獵頭的聯系方式,這也屬于懼怕不愉快溝通的例子,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,就很不成熟了。
3.有清晰的職業規劃
獵頭其實很喜歡與職業規劃清晰的候選人合作。
你知道自己要什么,你就不容易陷入糾結。
如果不知道,你就會來回改變主意:
這個公司離家太遠,這個公司是外企,我英語不好;我沒工作過民企,文化不適應。
我其實遇到很多提問的職場人,也有類似的問題:新公司這幾點比較好,但是老東家也有優勢,到底如何選擇?
如何選擇,當然是根據自己的規劃來做決策的。
職業選擇并不復雜,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能放棄什么。
你想清楚了,獵頭了解了你的要求,找尋崗位更有針對性。即使遇上強行推銷給你,并不合適的崗位,你也可以清晰甄別,從容拒絕。
寫在最后:
出色靠譜的獵頭朋友是我們職業發展路上的好幫手,我建議每一個職場人都應該結交1-2個靠譜的獵頭朋友。
靠譜的獵頭有三個特征:
認真負責,對崗位和工作內容了解深刻;
愿意換位思考,從候選人角度著想;
不畏懼不愉快的溝通,愿意分享面試失敗的結果。
希望每個人都能遇到身邊的獵頭伯樂,海納英才獵頭!